(蘇盛雄老師講解手中的馬陸/2009年原鄉科普計畫課程整理記錄)

過度強調安全衛生,降低學生的野生體驗

國小提到動物的課程,出現在中年級自然課比較多,國語從一到六年級都會提到一點點,社會科則到六年級才會出現跟動物有關的主題。小朋友幼年普遍會喜歡動物,看很多故事書或卡通會對動物存有憧憬,但不少家長卻很害怕動物,甚至到驚嚇的程度,我有個朋友的太太看兒子念書,只要書本上出現長長的蟲就要把那頁撕掉。有些都會的校園以「安全顧慮」為理由,用綠化和環境衛生的名義,把校園整理得「很安全、很乾淨」,卻使得自然野地越來越少,也讓都會小朋友接觸動物的機會越來越少,這是很可惜的。

以前我的學區在一○一大樓附近的象山,能作為教學的小動物種類相當豐富,但剛調到吳興國小時,有棵柑橘樹吸引很多無尾鳳蝶來產卵,有天我正在帶孩子觀察這棵樹,突然聽到旁邊經過的校長大叫一聲,之後十幾隻幼蟲通通沒有了,原來是校長叫工友把蟲通通捏死,因為他覺得校園有蟲很可怕。

另個例子是我的學校裡被人放養牛蛙,生出上千隻小蝌蚪,每隻蝌蚪很快長到十公分大,我為了對比去找「小雨蛙」的蝌蚪,每隻才1.2~1.3公分,我把牠們的瓶子放在教師辦公室門口的桌上,想讓大家觀察全身透明的小蝌蚪、心臟活生生跳動的可愛模樣,結果有些老師在門口一看到就大叫逃出去,我才發現自己錯了,嚇到了不少老師。後來都會先預告下週要帶什麼來放在辦公室,先解釋給大家聽,他們才會有耐心去看。


(竹節蟲)

生物就地取材,課程活潑又有助保育

老師們不一定要喜歡動物,但你至少要知道校園周圍有那些動物。不知各位老師教學煩心時,會不會想在校園逛逛走走?這時就可以順便觀察周遭生物環境了。老師們可以提供學生參與課程的機會,思考怎麼引發學生們喜歡校園的場地、愛護校園裡的動物。老師們可以先做課程構思與內容了解,再做校園環境和物種調查(可請教前輩教師或邀同好老師一起參與),然後蒐集單元的相關資料,例如上網查詢辦理生物觀察的指標學校或官方單位,有無具體資料可以參考。各位老師若有需要,我願意到大家的學校逛一逛,看看有哪些在地生物適合提供教學。

如果所在校園的動物數量和種類太少,老師可考慮把場景拉大到社區,配合社區生物特色來補充課程。教學物種必須要掌握的因素,包括出現的季節、穩定性和數量,也要知道牠們的棲地、棲性和生態行為,萬一需要較長天數的觀察,則要考慮是否短暫飼養,進一步就要考慮誰來飼養、得準備那些器材、該知道哪些飼養知識和背景資料等等,教學完畢後也要讓物種妥善重返棲地。

如果學生在中低年級沒有接觸夠多的生物物種,高年級課程提到食物鏈和生態系統時,對他們會變得很「突然」,你再怎麼告訴他們「因為生物環環相扣、保護環境多重要」,他們總會很難理解。老師多讓學生了解校園周遭的生物,會有助於引導他們去關懷生命和加強保育觀念。


(小雨蛙)

激發好奇心,培養觀察力和探索力

前年我因為罹患很嚴重的白內障,開刀後影響我在野外找生物的能力,還好有個觀察力非常敏銳的兒子可以幫我。過去十幾年我從來沒注意到飛鼠會到我家窗戶外面的樹上覓食,當兒子告訴我們時全家都很興奮,家裡多了一個生態觀景窗。兒子敏銳到坐在餐桌上就可以知道:「飛鼠來了、飛鼠走了,飛鼠在吵架等等。」

引導孩子接觸校園和居家附近常見的野生小動物,除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也有助培養觀察力和加強探索能力。不過有些孩子看到動物會馬上動手,有的甚至動手就直接打死了,老師事前就要特別注意防範。還有些小朋友會很早就顯現對動物的排斥反應,建議老師可先讓這些學生從很迷你的小動物開始接觸,例如比人類小指頭一節還小的「小雨蛙」。針對學生的不同反應,老師要做不同的調適和誘導,才能逐步培養出孩子們對生物的愛心與耐心。

我比較不喜歡「習作」,總覺得太僵化,但我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作筆記,我帶了幾本學生捐給我的筆記本,老師們可以參考看看,善作筆記還有助於培養小朋友對繪圖、空間和文字的表達能力。


(蘇盛雄老師的學生筆記本)

校園常見小動物,平日用眼多留意

校園常見小動物可分成兩大類,第一類的「脊椎動物」例如鳥類、兩棲類、爬蟲類、哺乳類等,學校可能有校貓或校狗,小朋友家裡可能養了寵物天竺鼠或兔子。第二類的「無脊椎動物」包括昆蟲綱、蛛型綱、蜈蚣、馬陸、擬鞭蠍等節肢動物,及蝸牛、蛞蝓、螺、蚌等軟體動物。

很多動物適應力很強,碰到有些校園噴殺蟲藥,牠們會跑到隔壁社區去過活,死的都是跑得慢的小蝸牛等。台灣共有四百多種蚊子,不是每種都會叮你,也不是每種都會傳播病;會在你家出現的都是外國蟑螂,台灣蟑螂大部分沒有臭線,也不會分泌黏液。

馬陸和蜈蚣要怎麼分?前者通常在白天出現、後者在晚上出現。屬於唇族綱的蜈蚣會咬人,萬一被咬的話,特效藥叫「忍耐」,擦藥沒多大用處,只是安心劑而已。蜈蚣常藏在枯枝腐葉堆,或者你可以在玻璃缸上放塊有點濕濕的抹布,蜈蚣會很快樂地躲在抹布上面,把抹布抖到蜈蚣跌下玻璃缸去就可觀察。想要抓獨角仙,也可以弄個枯枝腐葉堆在校園,晚上再點個燈牠們就會來,不過最好是能種一棵光蠟樹。


(人面蜘蛛)

人面蜘蛛好畫圖,要抓別破壞網

再來聊聊蜘蛛。多數蜘蛛都有毒,但並不會隨便咬人,蜘蛛可以分成結網蜘蛛和徘徊蜘蛛,後者不會結網但還是會吐絲。毒液對蜘蛛很重要,因為蜘蛛有儲存習慣,只要咬一口獵物就不會腐壞,再把獵物層層綑綁存起來,有學生聽了就說:「我如果長兩根毒牙,家裡就不用放冰箱了。」像高腳蜘蛛會在家幫忙抓蟑螂,而且習慣很好,一抓到就會包起來,吃不完的部份也會包起來丟掉。

人面蜘蛛是台灣最大型的蜘蛛,有八個眼睛(眼睛是蜘蛛分類的重要依據)。在算蜘蛛體型大小的時候,腳不能算進去,曾有個學生的阿嬤跟我說,她看到一隻好大好大的蜘蛛,問她多大,阿嬤把兩隻手往旁邊攤開說「這麼大」,就太誇張了。人面蜘蛛的頭胸部有像人類的鼻子和眼睛,是讓孩子畫圖觀察的好機會,找輪廓越明顯的動物訓練孩子素描,比較好入手。我曾碰過孩子舉手會說我不會畫,我就請他算算看蜘蛛有幾隻腳。人面蜘蛛會結高網,甚至有15~16公尺高,在有雨霧的早晨,最適合欣賞蜘蛛網。

老師抓蜘蛛時要特別注意,不要碰壞牠的網,那是蜘蛛的生存工具,而牠體內可能沒有足夠的絲再結一張。要抓蜘蛛時在網下面放個容器,拿一根木頭朝蜘蛛戳一下,蜘蛛就會自己掉下來,等教完再回到原來的網把罐子倒一下,蜘蛛就回去了。一般來說能觀察到的都是母蜘蛛,雄蜘蛛要到四月底才有,可能牠們很怕冷,到夏季開始才大量出現。小蜘蛛是很會飛的沒翅膀動物,藉著一根絲隨風到處飛,連幾千公尺高都可以看到牠們的蹤跡,所以蜘蛛比較沒有「特有種」,牠們很容易飛過海峽。還有蜘蛛發展出保護色,像下圖這隻黃色花蜘蛛剛好被我拍到準備吃蒼蠅,碰到有保護色的動物都是訓練小朋友觀察力的好時機。


(花蜘蛛)

觀察動物損傷難免,但要傳遞愛心觀念

爬山郊遊碰到路上結滿蜘蛛網怎麼辦?你滿臉弄到蜘蛛絲都有可能,我通常會輕輕撥開。老師抓昆蟲和蜘蛛給孩子觀察,難免會有損傷,但牠們通常會生非常非常多隻,像有些蜘蛛一生育就有三到五千個蛋,這是自然界的生存機制,損失少數個體也不會影響族群生存。

雖然抓族群數量多的小動物來觀察,對牠們的生存影響微乎其微,但老師還是要注意把保育的愛心觀念傳達給下一代,人類應該怎麼抱著愛心跟小動物互動?像要觀察一次生育不多的小動物我就會特別小心,例如「蟻蛛」生育都不超過一百個。

現在很多教材編得很好,有些甚至連「碰到問題要怎麼想」都幫你寫好了,但若把時間都放在學習課程裡,孩子就沒有自己思考的時間,每個孩子的原有想法和原創性是不可取代的,希望老師們上課時能留點時間讓學生思考。

 

(創意快遞電子報主編八寶記錄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cofo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