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元協助認養的東埔國小布農族兒童合唱團,2008年的天籟舞影表演)
布農族語稱「人」為「bunun」,成為該族名稱的由來。布農族分佈於中央山脈海拔一千至二千公尺的山區,以南投縣境為主,並廣及高雄縣那瑪夏鄉、三民鄉,台東縣海端鄉、延平鄉,花蓮縣卓溪鄉,人口約有50,000多人。就遷移而言,布農族是台灣原住民當中,人口移動幅度最大、伸展力最強的一族。該族行山田燒墾的遊耕生活而形成散居,對於農作(尤其是小米)的歲時祭儀非常謹慎而繁複。
由於居住環境較為疏落,布農人常用歌聲呼朋引伴,在瀑布河流呼應之間,發展出令人驚嘆的複音及和聲之合唱技巧,堪稱世界民族音樂學的民歌寶庫,又以播種祭後祭儀的「祈禱小米豐收歌」展現俗稱的「八部合音」最廣為人知(註)。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此歌寄至聯合國的文教組織,當代知名音樂學者聽了之後,對古老部落為何會有如此繁複的和音感到非常驚訝,打破當時西方音樂學者信奉「音樂起源是由單音、雙音而發展至和音」的理論,從此重寫了音樂起源說的論點。
目前在「驚嘆號--原民族群永續教育計畫」中,認養團隊與布農族有關的學校包括:
南投縣的東埔國小布農兒童合唱團、久美國小布農鄒族踢躂舞蹈團,台東縣的武陵國小布農兒童合唱團、霧鹿國小布農傳統祭儀及歌謠培訓隊、海端國中布農青少年傳統祭儀歌謠培訓隊。
(註)
依照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合音」是指調和音調的高低、旋律,在物理學上,當二音在同一空氣位置中振動,聯合產生的一音也稱為「合音」。而「和音」則是指樂曲中,兩個以上不同的音階同時發聲,互相搭配,產生和諧的聲音。對布農族獨一無二的特殊和音方式,當初採集的民族音樂學者稱之「八部合音」,故此處會出現兩種「ㄏㄜˊ音」寫法。
《參考資料》
【編輯室小啟】
為了豐富東元創意快遞電子報的內容,從第四期起推出「見微知著」新單元,規劃第一階段將逐期介紹東元聯合民間團體發起的「驚嘆號--原民族群永續教育計畫」,所協助認養的原住民兒童及青少年傳統藝術團隊其所屬各族的族群特色。
留言列表